《朝》信報劇評 - 「朝代不等於國家」 / 文︰陳鈞潤

《信報》戲上心頭 劇評
「朝代不等於國家」
首先,恭喜1986年在中英劇團、主演我翻譯改編莎劇《第十二夜》為唐朝背景的《元宵》(千禧年重演時再由上次扮男裝的、改演另一純女人味的女主角)的「靜電」「卡燜撈」羅靜雯:我在蛇年元宵前夕,欣賞了你編導的影話戲製作五小時長劇《朝》,衷心讚賞你這部魄力與創意澎湃之作!尤其欣賞那(可比《一代宗師》或黎明)眾多金句,我的首選已用作文題!
場刊聲明「含少量不雅用語」,原來是把各二小時半的上下半場叫做「上部」和……上部從2014年手拿照相機的攝影師(朱栢康)、與手持平板電腦(而非鋼筆原稿紙)的女作家(黃呈欣)邂逅開始。暗示、但沒說過,古裝戲是她說她正在寫的老寫不完的故事。然後,上部的古裝戲,以逆時序開展:這是最具創意的安排,不是很多電影用過的大兜亂時序,是規律地從燕雲將軍(朱栢康)因擅自釋放「暴民」、押到金殿、反抗挾持皇帝(陳文剛)、卻因妻子德容公主(黃呈欣)在皇帝手上而束手、夫妻雙雙放逐塞外的第一場開始。之後逐場推前,第二場交代燕雲為何放被捕的所謂暴民、再回到他與德容成婚、他以兩句祝禱語(祝君長壽,後會總有期)嚇新娘一跳。第三場才是兩人在佛寺一見鍾情點出祝禱語因由。然後往前逆行交代皇后之死及交托德容、德容身世及與大皇兄世子德豐(黃兆輝)、二王子德信(劉俊謙)成年關係、童年情誼……
否定愚忠以古諷今
下……半場變回順時序,夫妻塞外生涯驟變,重新捲入政治戰爭漩渦。由神仙眷屬,淪為政治棋子:夫對妻見死不救、妻對夫城下之盟式談判、父子兄妹倫常乖離、正義之師反暴政起義節節得勝之餘,不知如何收拾殘局;最終一輪「急轉直下」(幾乎「落雨收柴」!):當談判棋子的皇帝俘虜自殺、燕雲殺德豐、燕雲將領阿木(袁富華)殺德信、亂軍殺阿木、殺德容、燕雲在佛像前「放下屠刀」,女作家終於與他超時空對話——完結。
羅靜雯在場刊詳解她用的意象:朝中由皇族大臣到宮女都戴面具、既不時充當集誦隊(古希臘劇場那種),也隱藏真性,然後主角逐一在關鍵時刻脫下面具,流露真性情和感受。台板畫成棋盤,除皇帝之外人人機械式沿橫直線規行矩步。投射的錄像或抽象或渲染:腥風血雨場面果真下紅雨之類,都配合得宜(反而主題曲有點和戲的風格不太融合)。
故事的主題又多又重:皇帝的野心遠比不上編劇的!皇宮內的皇族一家,由上部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,演變到子不贖父以求登基、父寧自戕不作棋子助女;叛軍誓奪君權、而定性公主「愚孝」為人民革命絆腳石、必除之而後快!把儒家哲學徹底推翻。「朝代不等於國家」否定愚忠,以古諷今的題旨鮮明。觀劇之大半天內,由劇情誘發觀劇回憶聯想,憶起《冬獅》與《李爾王》,以至《洛神》與《雍正王朝》,而佩服編劇的融合中西史劇元素技巧。
民主發展必具元素
不太圓滿的是結局:可能正反映現實人生和歷史都「此事古難全」!燕雲與德容由純真情侶開始(於上部結尾逆行至開頭),到下半順序一路走下坡:爾虞我詐、互作棋子、針鋒相對談判,主因是燕雲集合(金庸分別寫得最差勁、最無奈和最超然的三主角)陳家洛、張無忌及令狐沖缺點於一身:空有時勢造英雄,而毫無做國家領導人所需的條件和野心!到頭來不得不黃袍加身,而披上了才覺是瘋子束縛衣。結果一對有情人,既非雙雙泛舟五湖歸隱,亦非轟轟烈烈雙雙殉愛,更非《桃花扇》般一同悟道;而是一枉死、一參禪,似乎暗示會在另一對「有未來」的現代情侶身上,重續未了再生緣,來製造一個稍堪告慰的結局。
我看戲見到:皇帝自詡受命於天,命天下人忠於皇朝,而稱之為愛國,窮兵黷武以宣威,使人民陷水火之中;絕非皇帝料子的燕雲給推出來作造反領導,要連愛妻也犧牲,不禁唏噓!如果戲是有意以古諷今的話,我想到的是「反國教」的基本原則性矛盾衝突、中日釣島之爭、泛民力爭的普選、眼下未見有像樣的普選特首候選人、和抹黑已被帶進特首選舉過程中成為致勝關鍵、抹黑(加妻子代罪)大有可能成為民主政制發展過程中必具元素:正如貪污成為經濟發展過程中必具元素一樣!
還未評到演員:人人賣力演出,燕雲德容一雙主角能牽動觀眾心弦,皇帝與忠臣(高繼祥)、皇后(魏綺珊)、王子間的感情衝突很可觀!德豐有性格(向壞)發展表演,而德信一貫討好,是最「孝悌忠信」的一個:可惜,虛構人物而已!
撰文︰陳鈞潤
2013年3月21日